top of page

【明報】|【應對勞動力短缺 需訂全盤策略】

  • honlamchunsing
  • 2023年4月1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林振昇 | 立法會議員、勞聯主席


「輸入外勞」近期成為社會熱話,我今天在《明報》 #觀點 欄目表示,有關外勞的討論,不能簡單地二分為「贊成」或「反對」輸入。而本港審批外勞上的既有機制,以及「本地勞工優先」的原則,卻因為社會環境的大幅轉變而受到衝擊。

我們並非盲目反對輸入外勞,重點在於如何調節!在保障本地工人就業質素的前提下,如何改善勞動力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以什麼機制輸入外勞、哪些工種必須以外來勞動力補充、如何評估大量輸入外勞的潛在影響、如何防止輸入勞工由補充性變成取代性、防止本地人才技術斷層,社會需要就此等問題更理性和負責任地討論。

社會上有意見批評,#勞工顧問委員會(勞顧會)審批申請輸入外勞的機制欠效率。對此,我指出勞顧會委員一直以短時間完成每個個案的審批工作;至於申請個案最終是否獲批及所需時間,是由勞工處決定,處方更不會就審批結果向委員解釋。勞顧會作為現有機制的好處,在於它具備清晰程序,包括輸入勞工的時限和名額,讓社會易於監察,也能因應市場狀况調節。

長期而言,我們如何確保未來有足夠、有質素的勞動人口;如何透過科技,讓各行各業升級轉型?本屆政府上任以來,雖然推出了數項特別輸入勞工計劃和人才計劃,以增加香港人力資源,惟從未就各計劃做嚴謹而全面的社會經濟評估。面對早已轉變的人口結構,我們應及早部署,讓市民看到香港社會發展的目標與前景。

 

原文刊於:香港《明報》

刊登日期:2023-04-14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明報】|辦法比困難多 政府要下大決心釋放勞動力

林振昇 | 立法會議員、勞聯主席 我今天在《明報》「觀點」欄目發表 #香港勞動力配置  系列的第四篇文章,指出釋放本地勞動力、提升科技才是帶動整個社會轉型之道。 在經濟活動趨向「零散化」的情况下,以原有方式計算失業率,指香港差不多全民就業,是否一個有效的參考指標?現...

 
 
回到最頂.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