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結果

500 results found with an empty search

  • 【教育事務委員會】關注生涯規劃教育的推行情況

    林振昇議員於2025年3月31日出席教育事務委員會,關注生涯規劃教育的推行情況,他主要就以下兩點問題提問。 首先,林振昇議員關注支援非華語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工作進展。部分非華語學生或受到家族、社會觀念的影響,認為只能從事建造業等個別行業,限制了自身的發展,但隨著非華語學生教育程度的提高,他們的工作選擇亦越來越多元化。不過有非華語學生向我反映,在應聘工作時主要是擔心中文水平未能符合要求。就此,他詢問政府,會否有針對性地加強非華語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讓他們更清晰未來的職業路向?另外,他亦詢問政府會否考慮將職業態度和職業安全的元素加入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在未來進入職場時具備相關素質。 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回覆指,已針對非華語學生制定了相應的計劃,讓他們了解不同的升學途徑及工作體驗,並委託非政府機構提供校本支援服務。在職業態度方面,小學階段的生涯規劃教育已納入培養良好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的元素,亦會考慮與不同團體合作進行職業安全教育。

  • 【教育事務委員會】促加強支援基層學生的英文學習

    林振昇議員於2025年3月31日出席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關注教育局檢討英語教師計劃,由 2025/26學年起 ,教育局將新設「英語教師津貼」,合資格的公營中小學可按情況保留現有「英語教師」職位或領取津貼,讓學校更靈活調配資源。 林振昇議員主要關注如何加強支援基層學生的英文學習。文件提及每名「英語教師」每週平均授課約20節,他認為對於基層學生來說,相關資源或並不足夠。他指英語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英語語境,讓學生能夠親身與英語教師交流,有助加強他們的英語口語能力,與其他本地的英語科老師的職能未必相同。他詢問教育局會否有空間增加節數,讓更多學生尤其是基層家庭的學生能夠受惠?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英語教師主要是創造英文語境,以及協助教學和口語訓練,會透過課後時間運用不同的情景讓學生學習英語,認為課堂的節數合理。亦會額外提供津貼職員基層家庭。

  • 【財務委員會】政府擬開發及推行港口社區系統

    林振昇議員於2025年3月28日出席財務委員會會議,政府擬開發及推行港口社區系統,促進香港港口數字化,推動智慧港口發展。他主要關注三點問題。 第一,林振昇議員關注系統的收費準則。政府提及系統在初期營運期內免費提供實時貨物追蹤等基本功能,但增值服務譬如「一單多報」需要收費,而有關服務將在2026年推出。政府提及收費主要是填補每年用於維修所需的成本,他關注政府擬議的收費水平,以及未來加價會否諮詢業界,了解他們對收費水平的意見? 第二,林振昇議員關注系統未來能夠提供多少增值服務。文件指香港的貨櫃吞吐量與荷蘭接近,故將系統與荷蘭Portbase 系統比較,預計系統能為香港的經濟效益帶來 3.45 億。他指Portbase 於 2009 年啟用,並提供超過40類服務,直接套用其成效來預測香港系統的潛在收益,未必是最適合。因此,他詢問政府,會否制定KPI增加更多的增值服務? 第三,文件提及未來四年用戶培訓的非經常開支為 140 萬元,預計滿足到 50,000個企業的培訓需求。若培訓的需求超出預計的 50,000 名,140 萬的培訓費用是否足以應付? 運輸及物流局副局長廖振新回覆指收費理念是用者自付,收費主要希望系統能夠持續經營,若未來有關服務加價,亦會會諮詢業界。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行政總裁黃廣揚先生回覆指會確保平台能夠提供多元服務,包括引進增值供應商的服務及引用新科技。至於培訓費用方面,預計相關培訓費用是足夠的。

  • 【立法會會議】就"加速發展智慧政府,更好協助市民融入大灣區生活"議案發言

    2025年03月26日|星期三|上午11時|會議開始 林振昇議員於2025年3月26日出席立法會會議,支持梁子穎議員提出"加速發展智慧政府,更好協助市民融入大灣區生活"的議案並發言。隨著內地和香港政府積極推進大灣區建設,大灣區的“1小時生活圈” 已經逐漸形成。根據香港統計處的最新調查,2023年底,18歲或以上“通常逗留在廣東省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至少超過31萬人。 在推動“數字灣區”方面,特區政府近年亦加強粵港兩地數字基建的對接。例如前年11月起,身在香港的市民就可以利用“智方便”進行身份認證,並綁定到廣東省的認證平台,市民無須跨境的情況下,就能夠使用當地的政務服務。這個措施就為市民可以有多一個途徑,去接達內地的政務服務。林振昇議員去年和內地港人團體代表和數字政策辦公室見面反映意見,目前使用的人數似乎不太多,服務推出大約一年,只有約2萬人將“智方便”綁定了內地認證平台的帳戶。因此,特區政府應加強宣傳推廣,讓更多有需要的市民能夠了解並受惠到“智方便”的跨境通辦措施。 目前特區政府已在6個灣區內地城市設立政務服務中心,包括廣州、深圳前海等地設置「跨境通辦」自助服務機。身處內地的港人可以使用服務機,辦理提交報稅表、公司註冊等事宜,多一個較為便捷的方法去處理。林振昇議員期望當局繼續擴大自助服務機的覆蓋範圍,至所有灣區內地城市,同時增加所提供的政務服務,涵蓋更多與出行、醫療相關範疇的服務項目,更全面照顧大灣區香港居民和企業的需要。快將「數碼企業身份」平台,即是企業版智方便,便利企業進行網上交易及電子服務,是否都可以讓企業連通部份灣區城市的企業服務。 在長者醫療安老方面,去年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的「跨境健康紀錄」及「個人資料夾」新功能,期望可以擴展至更多「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下的醫療機構,以便利香港市民安全地跨境使用電子健康紀錄,方便兩地醫生可以參考,提供更適切的治療。將來亦應該研究兩地遙距診症,及跨境救護車服務等支援,更方便長者、以及為內地港人提供參加內地公私營醫療保險計劃的選擇。 另外,過去有不少內地港人反映,希望有個更便捷的方法,在香港的選舉中投票,履行好公民的責任。事實上,林振昇議員樂見特區政府在這方面亦有做功夫,包括設立“鄰近邊境投票站”,便利居住在內地的選民回港投票。長遠期望政府積極探討善用“智方便”協助投票。例如是否可以,當內地港人透過“智方便”完成核實身份後,就能夠在特定的電子平台進行投票呢,這些建議都希望特區政府詳加研究。

  • 【立法會會議】就《法院遙距聆訊條例草案》二讀發言

    2025年03月26日|星期三|上午11時|會議開始 林振昇議員於2025年3月27日出席立法會會議,就《法院(遙距聆訊)條例草案》二讀辯論發言。遙距聆訊是法庭運用應用科技提升運作效率的重要措施,亦有助法庭在疫情或其他極端情況下,即使法院未能如常開放,也能夠進行審訊。在現時的法定框架下,只要能夠滿足司法公開及聆訊公正的原則,法庭就可以指示使用遙距聆訊,這次條例草案是進一步訂明遙距聆訊的運作、申請及效力,涵蓋法官權力、法院須考慮關於遙距聆訊令的因素等,提供完整的法律框架。 更廣泛使用遙距聆訊將可以提升法庭運作效率,但林振昇議員認同部分法律程序基於風險及實際限制下,部分情況是不合適使用遙距聆訊,包括與國家安全法律程序、刑事案件的審訊等,以及易受傷害證人,現時已經有一套恆之有效的特別程序處理,因此都認同不應包括之內。 林振昇議員特別關注一些無律師代表的人士,是否有足夠的指引和支援給他們,等無律師代表的與訟各方可以順利使用遙距聆訊。以勞資審裁處為例,由2021年至2023年間,進行過58次利用視像會議設施進行的聆訊。相信主要因為新冠疫情的因素,使用遙距聆訊個案在2022年比較多,全年有38宗,之後在2023年的數字就有所回落。普遍工友對於勞審處審裁程序都未必熟悉,更加別說知道有遙距聆訊的選項。所以他希望草案通過後,司法機構繼續多宣傳關於遙距聆訊的資訊,例如做一些懶人包及刊物等;向與訟各方提供更具體指引說明所有細節和操作,可以透過工會協助向工友講解。讓應訊者可以作出選擇是否用遙距聆訊,因為現在好多個案都是僱員遇勞資糾紛,已經離職,找到新工作,新工作難以請假親身去法庭出席聆訊,如果可讓他們用遙距聆訊,相信能夠為他們提供靈活同方便。而在特定情況下,如果得到審裁處的批准,當事人可由獲授權的已登記職工會出席聆訊,政府代表在法案委員會中表示在此情況下,如果是遙距聆訊,職工會代表亦可以參與,我對此表示歡迎。 關於遙距聆訊,林振昇議員亦都關注司法公正的問題,如何確保遙距參與聆訊的證人是自願且不受干擾和威脅下進行,例如會否有人在鏡頭外滋擾或作出影響,甚至在電腦畫面有作供提示等,期望法庭盡量在遙距聆訊的安排規格上做好把關。而條例草案第9條列明,如果法官認為使用遙距聆訊對證人可靠性及取得的證據有不穩妥之處,是可以更改或撤銷遙距聆訊令,要求訴訟各方親身出席聆訊。相信在具體操作安排和法官把關的情況下,司法公正能夠得以確保。 在法案委員會會議中,有討論到不出席遙距聆訊是否會構成藐視法庭罪,條例草案第 14 條的立法原意是讓缺席遙距聆訊的後果與缺席實體聆訊的後果相同。林振昇議員同意遙距聆訊同實體聆訊一樣,我們都應該尊重,是一個好嚴肅的程序。雖然條例草案並無明文指出缺席遙距聆訊將引致藐視法庭的後果,但因為缺席,可能阻礙司法工作的妥善執行,也有可能構成干犯刑事藐視法庭。進行遙距聆訊的時候,可能應訊者因為電腦技術或網絡問題,以至收音等問題,未能有效出席遙距聆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並非故意缺席遙距聆訊,而有合理解釋,期望能夠寛鬆處理。政府代表亦都表示缺席法庭聆訊(不論是實體或遙距聆訊)的後果會因應缺席參與者的角色、缺席的原因、法律程序的性質及案件的其他相關情況而有所不同,相信法庭會作出審視。 最後,林振昇議員期望司法機構持續探討使用更多科技來加強法院運作效率,與時俱進。

  • 【工務小組委員會】政府擬興建中華文化體驗館

    林振昇議員於2025年3月26日出席工務小組委員會會議,政府計劃改建尖沙咀九龍公園 58 座成為一所推廣中華文化的中華文化體驗館(體驗館),他關注以下兩點問題。 首先林振昇議員關注體驗館的內容展覽。他詢問政府,是否可以參考香港公園的茶具文物館,設置主題以展現中華文化,避免與現有博物館的展覽內容重複。此外,他亦關注體驗館的室內空間是否足以應對未來的人流需求。據資料顯示,體驗館佔地約 9 000 平方米,當中較多是休憩空間,而室內用於展覽的空間僅約3,600 平方米,相較於其他博物館而言規模較小。同時,政府目標體驗館每年接待遊客8至9萬人次,但體驗館只設1個教室、1個文物研習室、2間多用途活動室,以及1個作戶遊活動用的庭院。他詢問政府,現有空間和設施是否足以接待這麼多遊客? 另外,政府表示會探討體驗館與香港文物探知館成為合作伙伴,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現時古物古蹟辦事處位於香港文物探知館的一樓。林振昇議員詢問政府,會否考慮將古蹟辦地址遷移至其他政府物業,騰空全層作展廳,進一步提升體驗館的接待能力?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文博)梁潔玲回覆指,體驗館主題會根據市民的興趣而設,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點內容之一。有別與一般博物館,體驗館著重體驗,因此戶外空間能夠讓非遺傳承人示範技藝及表演。

  • 【人力事務委員會】關注勞工處保障平台工作者的工作進展

    林振昇議員於2025年3月24日出席人力事務委員會會議,關注勞工處保障本地數碼平台工作者的工作進展,包括公佈委託政府統計處(統計處)就本地平台工作者特徵及工作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等。 林振昇議員對有關問卷調查表示失望,政府並無就相關數據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表示年底才會公布未來方向。在政府會否考慮立法之前,他希望政府可以盡快採取更多措施以保障平台工作者。對於大部分參與意見調查的平台工作者認為應優先處理提升工作意外補償等,他詢問政府,會否透過勞工處推出的聯保計劃等,鼓勵平台公司為平台工作者購買保障額度更好的工作意外保險,以加強他們的工傷保障? 另外,問卷調查顯示有外賣員拒絕接單會受到平台懲罰,或會影響他們的收入。雖然政府2023年成立了聯絡小組,但一直沒有平台工作者代表。外賣員作為重要的持份者之一,林振昇議員希望聯絡小組能夠有對等的溝通,勞工處亦應加強當中的協商角色。就此,他詢問政府,會否參考行業性三方小組,建議聯絡小組由勞工處、平台公司以及平台工作者的代表等組成?希望日後當平台公司更改獎勵懲罰等細則,小組成員亦能夠聆聽平台工作者的意見。 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回覆指聯保計劃主要是針對高危工種,仍需要與保險公司協調有關保費。勞工處助理處長梁樂文回覆指一直循著非立法形式加強對於平台工作者的保障,就平台公司的保險方面,隨著時間一直有提升或改善。未來亦會檢視檢討小組的組成部分。

  • 【人力事務委員會】促勞工處加強資源運用

    林振昇議員於2025年3月24日出席人力事務委員會會議,關注政府建議保留勞工處一個有時限的首席勞工事務主任編外職位,為期三年,以加強規管職工會以維護國家安全。 林振昇議員認同勞工處保留有關職位的必要性,以完成修訂《職工會條例》以及相關宣傳工作等,但都希望政府能夠同時加強對工會運作的支援。他亦詢問政府,會否從整體資源運用方面,考慮在三年後檢視有關職位,將負責不同範疇的首席勞工事務主任的工作職責進行整合,以提升效率?另外,修例後職工會登記局局長須履行不同職責,包括有權進入工會處所進行調查,而政府亦提及登記局局長須就涉及國家安全事宜的執法工作,與相關決策局和部門保持高層次的聯繫及協作。他希望政府能夠加以說明有關的協調機制。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回覆會秉著善用資源的原則,會謹慎考慮有關職位的去留。由於首席勞工事務主任的數量較少,各工作職責亦都十分重要。關於協作機制方面,需似乎每個個案的具體情況而定,但會確保做好維護國家安全的工作。

  • 【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員工事務委員會】關注削減公務員編制對公共服務的影響

    林振昇議員於2025年3月21日出席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員工事務委員會會議,關注二零二五至二六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有關公務員事務的重點事宜。 新一份預算案宣佈將削減公務員編制,預計到2027年將削減10,000個職位。林振昇議員指截止去年12月,公務員編制為193387,但實際人數只有174231,再加上每年都有公務員自然流失(包括退休及離職等),他提及部分公務員職位一直未能聘請足夠的人手,譬如現時公共泳池的救生員,由於人手不足,導致有泳池部分時間都要關閉。他詢問當局,是否有評估過有關措施對公共服務的影響,會否因應公共服務的需要,加強招聘所需的公務員人手? 另外,林振昇議員指公務員薪酬調整有既定機制,包括按照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淨指標以及其他五大因素作出調整。但回看最近幾年,政府大多是宣佈公務員凍薪或按照低於淨指標的水平進行調整,而今年甚至不做薪酬趨勢調查。他認為即使政府今年決定公務員凍薪,仍應公佈公務員薪酬調查結果,有助了解公務員薪酬與私人市場的對比。 最後,政府表示已開始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文書輔助應用程式供政府員工內部試用,但沒有備存使用該系統後所節省的人力成本的資料。就此,林振昇議員詢問當局,會否考慮統計有關數據,精準評估有關系統的成效?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回覆指為維持公共服務而必須有的職位,即使有空缺,都會繼續進行招聘工作的。至於不做公務員薪酬調查的原因,主要是考慮到宣佈凍薪後對有關調查結果會造成影響,會影響其客觀性,往後會繼續按照公務員薪酬機制進行調整。

  • 【立法會會議】政府建議上調僱員補償條例等項目金額

    2025年03月20日|星期四|上午9時|會議開始 林振昇議員於2025年3月20日出席立法會會議,就政府根據《僱員補償條例》,《肺塵埃沉着病及間皮瘤(補償)條例》及《職業性失聰(補償)條例》動議的擬議決議案發言。 林振昇議員發言支持政府建議上調三條條例下共18個補償項目的金額,以便為有需要的工傷僱員及其家人提供更大的保障。然而,他同時擔心補償金額的增加,加上建造業屬於高危工種,可能導致勞工保險保費上升。一些中小型承建商可能因此鋌而走險,選擇不購買勞工保險,或將員工轉為自僱。根據他在2月提出的關於竹棚架工作安全的書面質詢,政府回覆指出,在過去幾年間,22宗涉及竹棚的致命工業意外中,有5宗意外的僱主未購買勞工保險。如果按此比例推算,是否意味著施工現場仍有許多工友未得到勞工保險的保障?這個問題需要當局正視,並繼續推動聯保計劃,促使保險公司為職業安全表現良好的僱主提供更多保費上的優惠。 在職業性失聰補償條例方面,根據職業性失聰補償管理局的財政報告,目前基金有超過6億的盈餘,且每年的收支相對穩定。實際上,可以考慮在保障行業和工種方面進行擴展,或者對在特定行業外,經醫學證明患職業性失聰的僱員提供保障,估計這類人數不會太多。此外,某些工種的申請人數極少,例如麻雀館的戥腳和的士高的唱片騎師等。當然,林振昇議員希望僱主和僱員都能做好聽覺保護,避免申請補償的需要。但是否存在僱主和僱員不知可以申請的情況,或自僱人士無法申請的問題,值得當局進行研究和了解。失去聽覺會影響生活的樂趣,因此應考慮設立類似於肺塵埃沉著病補償基金的痛苦及失去生活樂趣的補償金,因為職業性失聰並非末期病,金額可低於肺塵埃沉著病的補償。 肺塵埃沉著病補償基金目前仍有34億的盈餘,近年來建造業工友患病人數減少,基金的盈餘逐漸增加,因此有空間提供更多保障。例如,部分患者可能處於末期,部分家屬為了照顧患者而暫停工作或做兼職,希望能有更多時間陪伴患者。在這種情況下,基金可以考慮提供照顧者津貼,例如每月2000元,最多可涉及一千多個個案,這樣一年的開支也不會超過3000多萬,相信基金有能力承擔這筆開支。 此外,《僱員補償條例》附表2已超過20年未新增新的職業病,針對下肢勞損的職業病類別目前僅涵蓋「膝瘍」,並不全面。長期站立工作的員工常見的膝骨關節炎和足底筋膜炎等問題較為嚴重,但這些下肢勞損並未列為職業病,導致相關患者無法獲得補償保障。因此,林振昇議員建議政府進行全面檢視,仔細考量坊間建議納入職業病範圍的疾病,例如下肢勞損,希望可以保障更多工友。

回到最頂.png
bottom of page